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政民互動 > 民意征集 > 民意征集 |
《常熟市全民應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發布單位:常熟市衛健委】【信息時間:2021-11-05 16:25 閱讀次數: 】【字號大 中 小】【打印】【關閉】
為提升我市公共服務水平,健全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提高救治效率,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江蘇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常熟2030規劃綱要》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常熟市全民應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請廣大市民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并于2021年12月4日前以書面或電子件形式反饋我委。
聯系人:張書陽
電話:52783750
郵箱:824535134@qq.com
常熟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1年11月5日
常熟市全民應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實施
方案(征求意見稿)
為全面推動我市院前急救事業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城市運行安全,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江蘇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常熟2030規劃綱要》的指示精神,提升我市公共服務水平,健全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提高救治效率,為我市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健康中國的樣本城市提供有力的應急急救保障,特制定本工程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一)建成布局合理、硬件配置完善的公共急救網絡;建立一支與中型城市運行保障相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力量為主的公共除顫急救隊伍;形成科學化、規范化的公共除顫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務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體系對群眾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務能級和保障能力。
(二)到2021年,AED布點我市市區主要大型公共場所,部分重點區域達到急救“黃金4分鐘”內可及的網格化公共除顫計劃布局,公眾急救普及率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三)2021年建立起一支包含公安、教師、城管以及事業單位骨干人員為主體的社會急救志愿者網絡體系(初步人員為2000人),以后每年以2000人的規模增加;爭取2025年實現公共場所急救志愿者的全覆蓋。
二、目標人群
(一)受益人群。公安、教師、城管、安保、急救志愿者以及事業單位骨干人員等群體,有針對性地培訓急救志愿者,從而使全市人民受益。
(二)服務人員。參與該工程管理、實施、技術指導的各級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及相關企業、社會組織等人員。
三、項目內容與方法
(一)開展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普及。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工作對接和溝通,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手機等傳統和新興媒體優勢,通過公益廣告、微電影、專題片、宣傳專欄、手機短信、微信等形式廣泛宣傳。利用健康教育場館、應急科普知識宣教基地、文化站、文化廣場、活動室等場館設施,通過衛生大講堂、專家講座等形式,大力宣傳全民應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的目的意義和相關舉措。
(二)組織衛生應急救護技能培訓。
1.加強應急救護師資力量培訓。建立完善應急救護師資培訓長效機制,聯合衛健部門,積極開展針對各類應急管理從業人員的知識與技能培訓,使之成為部門和行業的衛生應急救護骨干力量,為應急急救知識宣教普及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2.推進急救志愿者隊伍培訓。醫療急救中心要會同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積極推進以公安、教師、城管、急救志愿者以及事業單位骨干人員為主體的社會急救志愿者網絡體系,爭取2025年實現公共場所急救志愿者的全覆蓋。將CPR(心肺復蘇)技能和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操作使用作為必學必考課程,采取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方式,確保急救志愿者隊伍質量。
3.普及公眾應急急救能力培訓。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行業特點和實際,強化面向公眾的應急急救知識宣傳和急救技能培訓,以結對子、抓共建等形式建立工作長效機制,深入推進活動開展。
(三)開展群眾性演練。依托志愿者建立各類救援隊伍,強化培訓演練,提高救援的專業化水平。針對民眾采用不同方式,因地制宜組織村(社區)、鎮(街道)等開展群眾性應急演練,并完善預案,提升公眾應急急救能力。
(四)總結與完善制度。進一步積累AED項目的實施和管理經驗,并形成規范化、可復制的AED項目實施和管理的制度文件。
四、數據收集與管理
通過公眾填寫《常熟市應急救護相關內容調查問卷》(詳見附件表一)進行數據收集,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分析應急急救能力相應提升的有效措施和培訓。
五、項目培訓
(一) 培訓對象
1.急救志愿者培訓:包括基層醫務人員在內的全體醫務人員。
2.具有急救知識基礎的社會人員。
(二) 培訓內容和方式
1.培訓內容
①急救志愿者培訓:包括基層醫務人員在內的全體醫務人員參加專業的BLS課程以上的培訓,提升基層急救的能力;具有急救知識基礎的社會人員參加HS課程的培訓,提高急救技能的標準化率,促進急救志愿者救援的實際效果。
②全民急救知識培訓。
2.培訓方式
培訓采用集中授課和多媒體教學現場演示、現場操作相結合的形式,提高培訓對象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
六、項目督導與評估
(一) 督導
1.督導目的
對現場工作給予技術指導和實施質量控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收集全市項目工作開展情況,掌握執行進度。
2.督導方式
由常熟衛生健康委員會領導帶隊,組成專家督導組對項目工程采取現場督導、相關文本審核、電話督辦、工作進展情況匯報等督導方式。
3.督導內容
全民應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總體組織管理情況、培訓情況、AED布置情況、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普及情況、應急救護相關內容調查實施情況等。
(二) 評估
1.評估目的
根據項目目標和方案,系統地考察項目的執行過程、項目活動的開展狀況、項目活動與項目設計尤其是目標的一致性程度進行評估。
2.評估方法
評估采用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定量評估采用數據上報、信息平臺數據統計等形式開展;定性評估采用查看資料、小組訪談等形式開展。
七、項目管理
各行業、各部門要將公共場所急救用品配置納入政府應急隊伍體系建設管理,積極協調推進應急救用品配置和后期管理工作:
市急救中心牽頭負責AED項目的總體工作,包括組織協調、監督檢查等。
教育部門負責做好在校教師和學生救護知識普及工作,組織學校醫務人員和教師、職工參加應急救護師資培訓,必要時將心肺復蘇和AED使用內容納入學生課程,并妥善保管好本單位AED設備;
網格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全市網格員每年學習一次應急救護培訓(以AHA培訓的HS課程為標準),妥善保管好本單位急救用品;
宣傳媒體:宣傳自救互救知識,宣傳成功施救案例,提高群眾對應急救護的認知度和參與性
公安交警、各街道等相關部門負責組織本部門內的服務行業的人員定期參加應急救護培訓提升應對突發情況時各種使用技能,妥善保管好區域內急救用品。
八、項目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2021年3月-2021年6月,試點先行階段
根據前期調研情況和專家論證會專家意見,在第一階段2021年3月-2021年6月以市區域內的機關單位、學校、宗教場所、應急管理部門、老干部局等作為試點完成布點工作。同時對各布點位的人員培訓工作同時啟動。第一階段工作完成后對AED配置場所,配置數量、培訓情況、宣傳覆蓋率、維護管理等內容進行總結,探索出我市公共場所AED綜合管理模式。第一階段部署20臺AED,培訓初級急救員400名。
第二階段 2021年7月-2021年12月,重點布局階段
推廣試點模式,根據第一階段的規劃強化推進,覆蓋全市的主要公共場所和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AED項目由市財政出資建設;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安裝AED,采取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政府補貼的方式為宜。爭取第二階段再部署80臺AED、培訓初級急救員1800人的目標,并在這些接受培訓的人員中依據相關條件擇優選擇人員組建急救志愿者網絡,并通過5G相關技術匯總成實時的分布地圖,接入急救指揮調度中心以便指導現場(第一目擊者或者急救志愿者)及時開展救援。
進一步積累AED項目的實施和管理經驗,并形成規范化,可復制的AED項目實施和管理的制度文件。
建議主要覆蓋學校、運動場館、公園、交通樞紐、大型企事業單位、旅游景點、政府辦事機構、養老機構、購物中心、星級賓館等公共服務區域。
第一第二階段AED配置場所、數量、培訓初級急救員
場所 |
AED數量(臺) |
初級急救員(人) |
機關單位 |
20 |
400 |
教育機構 |
30 |
600 |
交通樞紐 |
10 |
200 |
體育場館 |
5 |
100 |
旅游景點 |
10 |
200 |
公安交警 |
5 |
100 |
大型企業 |
10 |
200 |
集貿市場 |
10 |
200 |
合計 |
100 |
2000 |
第三階段 2022年1月-2025年12月,深入推廣階段
總結“試點先行”“重點布局”階段AED配置經驗,全面完善常熟市公共場所AED配置綜合管理模式,結合國內重點城市和周邊城市的布點情況在全市范圍內深入推廣。
這個階段全面覆蓋城鄉公共場所,并對急救網絡薄弱地區加大投放密度和力度。
一、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公共場所AED使用作為提高公眾急救能力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實抓好。各相關部門加強和溝通聯系,充分發揮各自組織和資源優勢,加強協作落實,推進急救用品AED配置管理工作開展。
(二)加強經費保障
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不以營利為目的,全部培訓經費通過年度財政預算解決,政府設置急救用品配置專項經費,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在公共場所配備AED。
(三)加強急救志愿者和AED設備管理
加強急救志愿者管理,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和復訓,提升急救志愿者技能,同時可聯合紅十字會開展急救成功案例表彰,作為年度世界急救日的常規項目納入計劃,促進社會急救力量的發展壯大。在相關AED配置區域設置專人管理,負責用品的維護、保管。保證AED被需要的時候,任何經過急救培訓的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到急救設備并進行及時的救治。
(四)加大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傳媒平臺,廣泛宣傳公共場所急救用品使用的重要性,宣傳自救互救知識,宣傳成功施救案例,提高群眾對應急救護的認知度和參與性,鼓勵全民參與。要將開展應急救護培訓與增強群眾參與現場救護意識、傳播人道救助精神相結合,利用“世界紅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紀念日開展集中宣傳活動。
附件:常熟市應急急救相關內容調查問卷